当前位置: 医疗卫生> 服务资讯

市疾控中心提醒 春末夏初 注意多种传染病

  • 时间:2023-05-09 14:29:52
  • 来源:连网
  • 阅读次数:
  • 字体:[ ]

5月正值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各种细菌、病毒更容易迅速繁殖,加之“五一”假期,人员流动性增加,一些传染病也容易流行。市疾控中心提醒,本月需重点关注新冠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胃肠炎、手足口病、猩红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预防。

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全国新冠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地区处于零星散发状态,大家仍需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在预防上,根据公众佩戴口罩指引,科学佩戴口罩。保持良好个人防护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打喷嚏时要采取必要遮掩措施,养成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人员,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确诊感染者感染时间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时间要间隔6个月以上。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做好居家隔离、不外出,有条件者自行抗原检测。持续有新冠相关症状或者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

诺如病毒胃肠炎

诺如病毒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恶心和腹痛。大多数感染者在1至3天后好转,但一些人可能导致严重脱水,特别是小孩、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

在预防上,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环境卫生,不进食未熟食物(如海鲜、沙拉类),不吃变质、不洁、生冷、生腌食物;保持居室及环境的卫生,清除苍蝇、蟑螂的孳生地。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勤洗手、勤剪指甲。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的病人,应尽早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较容易引起重症病例。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在预防上,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其对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保护率在90%以上,能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等,可出现“口周苍白圈”“草莓舌”“杨梅舌”等表现。主要通过飞沫传播,3至9岁儿童易发,疫情多发生在学校或托幼机构。

在预防上,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开窗通风,健康生活。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要避免与已经确诊猩红热的患儿接触,发现疑似猩红热患儿,应立即隔离。患儿接触过的食具、玩具、家具要进行消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而感染的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和多器官损害。

在预防上,应尽量避免在流行区域的草地、灌木丛、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等接触。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虫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抹或喷洒,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